新闻动态 > 信息详情

讲好奥宝故事④ | 奥宝·NEW头巷的前世今生

发布时间:2024-11-07 00:00:00

在越秀区海珠中路西侧,有一条隐藏在繁华都市中的巷子,名为牛头巷,《广州市地名志》提到,“牛头巷,在市政府西南,是海珠中路西侧的横巷,西至纸行路。长198米,宽3~5米,混凝土路面。为居民住宅。”大家也许会好奇巷名为何称为“牛头”,据《越秀史稿》(第四卷)记载,“牛头巷在仙羊街(今海珠中路)中段西侧,巷有两段曲折,西接纸行街(今纸行路)。此地原有小山岗,形似牛头,故名。”

未标题-1.jpg

这条小小的巷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,在这条巷子里,曾经有一家针织厂和电筒厂。针织厂是成立于1968年的广州市第四针织厂,原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牛头巷8-10号二层201房,是一家以从事纺织服装、服饰业为主的企业。

奥宝·NEW头巷的「前世

但最为熟悉、最为知名的的还是广州电筒厂。其当时生产的虎头牌手电筒尤为出名,金属质感的筒身、经典虎头的标志,是那一代人特殊的记忆。

牛头巷2.jpg

广州电筒厂前身为广东电筒厂,由广东和记五金制品厂与长安金属制品厂等11家电镀厂、4家烧焊厂合并组成。1920年,广州出现全国第一家生产手电筒的工厂后,电筒工业开始蓬勃发展。1921年,周开邦、周和邦兄弟在大德路创办长安金属制品厂,仿照外国产品的样式生产手电筒。1923年,商人文楚在纸行路开办广东电器制造厂,主营手电筒。1930年代,在洋货的冲击下,经营困难,广东电器制造厂由祺兴银号老板伍学祺接手,并把工厂迁到纸行路同工新巷,易名为广东义记五金制品厂,生产虎头牌电筒。1938年广州沦陷,广州电筒业一片凋零,伍学祺把部分机器设备迁至香港。抗日战争结束后,广东义记五金制品厂重返广州,易名为广东和记五金制品厂。1948年,和记以9.5万港币置下海珠中路牛头巷16号为厂房,增加工人,添置设备,继续生产虎头牌电筒,后厂房扩展至牛头巷5号,虎头牌电筒迎来了新的生机。

1997年,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(由广州电筒厂易名)调整生产布局,停止了在牛头巷厂区的生产,物业改作仓库出租。

奥宝·NEW头巷的「今生」

2021年5月,奥宝公司正式接管越秀区海珠中路牛头巷5、7、9、8-10、16号物业,并更名为“奥宝·NEW头巷”。因物业使用年限长,建筑结构老化,房屋残旧、墙体开裂、渗水发霉等问题严重,用电、消防等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。

牛头巷3.jpg

微信图片_20241027172057.jpg

旧厂房作为城市历史发展的遗存,承载着城市的工业文化。为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和特征,奥宝公司启动了牛头巷物业维修提升项目,以“微改造”方式来唤醒沉睡的工业旧厂房,加强对牛头巷物业的保护管理和活化利用。通过路面修补、建筑外立面改造到升级电房配置、绿化提升、美化亮化,改变了物业老、破、危等问题,消除安全隐患,保护厂房旧址,实现工业遗产文化再生和活化,在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,打造人们拓展文化旅游生活的新空间。

奥宝·NEW头巷通过“边改造边招商边运营”的模式,吸引了办公、贸易、公寓、数字餐饮等多种业态的企业进驻,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强劲动力。